Case
被骂惨了:美网搞恋爱真人秀年轻人为何不买账? CASE
2025年的美国网球公开赛(US Open)在辛纳与阿尔卡拉斯的巅峰对决中落下帷幕。今年夏天的美网不仅在赛场上吸引眼球,在创新尝试上也引发热议。除了备受争议的混双赛事改革之外,美国网球公开赛还与Fresh Tape Media联手推出了一档评价褒贬不一的恋爱真人秀节目——《Game, Set, Matchmaker》。
这档节目上线后市场反响略显寂寥,直至美网收官也未见其激起多少水花。节目在YouTube美网官方频道播出,首播与美网正赛同步进行。截至2025年9月7日,包括预告片的22万次播放次数,正片八期节目的总播放量不到50万次,均集播放徘徊在2-4万次之间,评论区也互动寥寥。节目的总热度不敌一条辛纳与布勃利克在第四轮对决的高光时刻剪辑视频,几期节目淹没在海量的赛事集锦和球员采访中。
尽管播出前广受质疑,播出后反响未达预期,但这档节目的上线有其明确的目的和诉求,它是赛事方美网拓展内容边界、吸引年轻泛网球受众,以及在体育娱乐化浪潮下的一次大胆试水。
这一切要起源于一档在今年夏天起飞的恋爱真人秀节目《爱情岛(美国版)》(Love Island USA,以下简称《爱情岛》)。《爱情岛》是一档真人秀相亲节目,在节目中,10名单身人士住在豪华别墅里,争夺爱情与10万美元奖金。
这样充满噱头的设置,注定了节目的火爆。NBC Universal的内部数据显示,《爱情岛》第7季已正式成为Peacock迄今为止收视率最高的原创剧集。在为期六周的播出期间,该季在电视、手机和平板电脑等所有设备上的观看时间总计达到184亿分钟,相当于约3.0667亿小时。Peacock还强调了这档真人秀节目在社交媒体上的强劲参与度——仅在TikTok上,节目通过官方账号和
;其他平台包括Instagram、Facebook、YouTube和X还额外贡献了22亿的曝光量。
根据尼尔森的人口统计数据,节目中54%的收视人口来自18-34岁的观众,这也使其成为35岁以下成年人中受众规模最大的节目。甚至连21岁的美国网球新星可可·高芙(Coco Gauff)都在采访中坦言,自己因沉迷于该节目而不得不卸载推特。
《爱情岛》在社交媒体平台以及年轻人中的大获成功实在令人眼红,这也给亟需找到新的“流量入口”并吸引Z世代年轻观众的美网提供了新的思路。
美国网球协会就表示希望吸引越来越多喜欢《爱情岛》等约会节目的观众。“我只是在思考如何以新的方式接触新的受众,尤其是在内容方面。如今,流媒体和社交媒体渠道的种类繁多。”美国网球协会社交媒体总监乔纳森·齐珀向《》解释道。
“这始于Z世代和千禧一代的受众群体,我们试图触达21岁到44岁的人群。
我们想知道哪些主题和内容类型最能吸引这些受众群体?目前,约会节目和真人秀节目总体上很受这些受众群体的欢迎。”
《Game, Set, Matchmaker》的推出,旨在通过展示美国网球公开赛的大量场外活动,为非传统网球甚至体育迷的人们提供切入点。
但观众似乎并不买账,恋爱真人秀节目要播出的消息一经宣布,就收到了大量反对的声音,有网友直接在综艺官宣的贴文下评论“这是对网球这项运动的不尊重,没有人要求也没有人想要你们这么做,这是大满贯赛事,不是约会节目,谁会认为这是个好主意?”此条反对的评论获得了超过400个点赞。
还有博主发视频吐槽“这感觉太奇怪了,就像女性不断在为在这个运动中被认真对待而奋斗,现在他们还在做一些随意的单身女子派对活动?而且作为一个从事市场营销的人,我完全不知道这是怎么被批准的。”
美国网球协会职业网球营销和娱乐总经理妮可·坎卡姆(Nicole Kankam)回应道:“我们有很多传统粉丝,我们希望保持赛事的完整性,但我们也希望能够挑战极限,深入挖掘。”
或许是因为舆论压力又亦或是找到了更好的形式,在正式播出前7天,官方突然宣布对节目形式进行调整。原本的模式更接近综艺《单身汉》(The Bachelor)——由24岁的伊拉娜·塞达卡(Ilana Sedaka),一位曾经的花样滑冰冠军、现任普拉提教练,担任女主角,与7位男嘉宾约会并最终选出心仪的一位,但最后更改为由CastingHaus的选角专业人士遴选出“八对热爱网球的组合”在美网进行他们的第一次约会,并呼吁观众通过社交媒体以话题
参与互动,分享他们在美网经历的爱情故事,同时邀请社交媒体红人通过各种平台推广这一主题。
正式上线的节目,每集时长控制在6-8分钟,节目组邀请了从24岁到69岁不同年龄、肤色、性取向和职业背景的嘉宾,在比利·简·金国家网球中心的场地内展开“网球约会”。
八期节目内容大致相同,以其中一集为例:28岁、来自英国、从事广告行业、性格开朗的Brit,与30岁来自尼日利亚的软件工程师Onye,在美国运通粉丝体验区展开约会。两人在网球场地初次体验击球,随后移至餐饮区,在毗邻阿瑟·阿什球场的酩悦香槟俱乐部酒吧——同时也是本节目的赞助商所在处落座交流。进餐聊天进行数分钟后,女主持人Sedaka突然现身,询问双方是否愿意进行第二次约会,若两人均表示同意,就可以获得两张美网门票继续约会,随后画面转场至酩悦香槟展位前,以开香槟碰杯庆祝的镜头来收束全片。
纵观多期节目都延续此类内容模式,所有约会动线均围绕网球中心展开,阿瑟·阿什球场、餐饮区、赞助商展位等场景反复出现,Honey Deuce鸡尾酒等美网标志性消费产品也不断穿插其中。从商业视角看,这档节目以美网赛事为背景,杜贝尔龙舌兰和酩悦香槟作为赞助商不仅通过场景植入获得曝光,更与美网赛事形象深度绑定,共同构建出一个以网球为背景的日常约会营销场景。而最后“赠送门票”的设计,实则也在为美网自身引流拓客。
与《爱情岛》及其美式风格的阳光、沙滩、比基尼真人秀相比,改版后的《Game, set, matchmaker》显得格外收敛,说是另一种形式的美网宣传片也不为过。尽管拍摄手法低调,这一行为依然未能逃脱主流媒体的犀利批评。
其中,英国《卫报》就毫不客气地将美网的这次尝试称为一次“double-fault(双误)”。文章直言“很难想象会有人因为这些剧集而成为网球迷,显然他们的目标是创造更多的新观众,而不是安慰老球迷。”并进一步指出,美网的恋爱真人秀是一次用力过猛的跨界尝试,背离了网球的核心魅力,反而可能疏远真正的球迷。
从效果来看,节目确实没有得到其想要的关注度。但美网为何却仍然要迈出这一步呢?
《卫报》提到,多年来,网球商业市场对“三巨头”以及塞雷娜·威廉姆斯(Serena Williams)退役后的世界忧心忡忡。早在几年前,90后选手迟迟未能突破巨头垄断,女子网坛在威廉姆斯姐妹、莎拉波娃之后缺乏具有全球号召力的持久明星,曾让行业普遍担心网球的关注度和商业价值将面临断崖式下滑。
尽管目前阿尔卡拉斯、辛纳等男子新生代选手逐渐崛起,萨巴伦卡、斯瓦泰克、高芙也在女子赛场建立起个人影响力,缓解了“后继无人”的紧迫感,但三巨头时代所树立的卓越标杆和话题吸引力,至今仍在定义着这项运动的商业价值和叙事高度。
况且,美网所处的本土体育竞争环境日益复杂,它不仅需要与秋季强势开局的NFL(美国国家橄榄球联盟),这一美国收视巨无霸争夺观众注意力,还面临着凭借《极速求生》《狂飙飞车》等娱乐化内容成功破圈、持续收割年轻受众的F1(一级方程式赛车)的跨界挑战。以及,UFC(终极格斗冠军赛) 等节奏更紧凑、冲突感更强的体育娱乐产品,也在不断蚕食本已分散的体育消费市场。
此外,网球赛事普遍面临观众年龄结构老化的挑战。虽然新生代球星吸引了部分年轻粉丝,但如何将他们的兴趣稳定留存,并转化为对网球运动的长期关注与消费习惯,仍是赛事运营方需要持续破解的难题。在注意力经济时代,网球的观赛时长、消费门槛与传统礼仪,都在与新兴的体育娱乐形式发生碰撞。
因此,即便新生代球员展现了接班的潜力,网球产业仍需在赛场内外进行积极的创新与调整,以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和观众代际变迁带来的挑战。
虽然美网这次的恋爱真人秀尝试效果差强人意,但在体育赛事中融入真人秀元素并非无稽之谈。曾经濒临破产的UFC(终极格斗冠军赛,Ultimate Fighting Championship)就靠一档真人秀节目走出了“生死线年,UFC推出了真人秀《终极斗士》(The Ultimate Fighter),16名格斗选手被安排住在拉斯维加斯的同一所房子里,共同训练、生活,并通过淘汰赛决出胜者。《》认为,这档节目之所以打动人心,在于它展现了运动员最真实的一面,观众能看到他们在八角笼中以外的日常训练或者减肥的幕后花絮。
节目开播后立刻成为Spike TV的收视黑马,首季平均收视达到190万,远超该频道的同期节目。《终极斗士》直接带动了UFC的商业反转:2005年第一季总决赛吸引了近300万观众收看,随后的付费赛事点播人数也接近30万,较真人秀开播前翻了一倍。第三方机构数据显示,仅在2006年,UFC的PPV(付费点播)收入就突破了2亿美元,全美有超过500万人次为赛事付费观看。
可以说,《终极斗士》不仅拯救了UFC,更开启了它走向主流、成为全球最成功格斗IP的道路。
美国网球公开赛显然没到需要像UFC一样绝地求生的境地,相反,它这几年可谓是在商业上持续高歌猛进,不断刷新着营收、品牌合作与观众人数的纪录。
据体育商业媒体Front Office Sports报道,2024年美网总收入突破5.59亿美元。同年澳网营收5.332亿美元、温网营收约5亿美元、法网营收约为3.7亿美元,相较之下,美网俨然已成为全球最赚钱的网球赛事。与此同时,今年门票市场也屡创新高。截止到9月7日,二级市场的门票均价已达427美元。根据转售平台TickPick的数据,周六德约科维奇对阵阿尔卡拉斯的半决赛,最低入场票价突破1000 美元,而场边低层看台的价格更是起步高达8913美元。
除了门票价格飙升,场内消费同样彰显奢华标签。100美元的鱼子酱鸡块、几乎人人想要的40美元蓝色纪念帽,以及在社交媒体上爆火的23美元Honey Deuce鸡尾酒,都成为美网的新标志。
然而,这种极致的商业化也在悄然改变观赛群体的构成。报道指出,那些愿意支付高价、占据最佳位置的观众,往往是企业招待或只是打卡的社交精英,并非真正关注网球本身的群体。结果,在阿瑟·阿什球场的下层看台上,常常能看到关键比赛中出现一片片空座的尴尬景象。相比之下,真正愿意为比赛全程呐喊助威的铁杆球迷,正在被挤到边缘,逐渐成为一种“日益稀少的物种”。
除了Front Office Sports指出美网被自身成功“压得喘不过气”,VOX Media也从观赛体验角度提出了批评。他们形容美网现场的氛围“比科切拉音乐节还要喧闹”,本应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网球大满贯赛事,如今却演变成“一场礼仪噩梦”。随着音乐声、喧哗声和社交打卡逐渐掩盖网球本身,越来越多的声音担忧,美网正在从一个以网球为核心的顶级赛事,滑向一个以商业化和娱乐化为主导的狂欢节。
美网引入恋爱真人秀节目,实际上也是在“Sportainment”浪潮下的一次尝试。“Sportainment”的意思简单明了,是“sport”和“entertainment”融合而成的概念,指代体育与娱乐产业相结合的潮流和现象。
然而,“sportainment”这一发展趋势也备受质疑,反对的声音大多围绕过度娱乐化会破坏体育本质。正如所指出的“sportainment”有一种无意识、低级流行文化的耻辱,在某些情况下为了娱乐而美化暴力,并且在流行媒体中受到批评。
究竟是体育还是娱乐,其实两者的边界自体育发展以来就并非泾渭分明。根据体育起源的“四大学说”之一——游戏起源说,体育本身起源于人类早期的游戏、娱乐和模仿活动,本质上就带有娱乐化的性质。然而,如同美网这样拥有144年历史、被誉为“最活跃”,同时已经积累了深厚且忠诚的观众基础上的大满贯赛事,其真正的挑战在于如何构建既能平衡传统球迷的期待又能吸引新世代观众的策略。
对于那些曾真切感受过网球运动内核魅力的忠实球迷而言,他们对过度娱乐化可能侵蚀这项运动悠久传统的忧虑不难理解。他们或许期待看到的是如记录费德勒与纳达尔2008年温网史诗对决的《天才之击》那样深刻呈现竞技精神的作品,或是虽存争议但仍紧紧围绕网球本身的纪录片《破发点》——而非简单将网红、名流与流行符号堆砌其中轻飘飘的“糖水片”。
在体育商业化高速推进的今天,赛事方通过新手段吸引年轻受众、扩大影响力确属必然。但如何在延续竞技体育纯粹性与拥抱娱乐化之间取得平衡,依然是美网这类顶级赛事必须审慎应对的命题。
CATEGORIES
News
- 微软全球资深副总裁张祺:未来公司要么大要么小中型公司将急剧收缩2025-09-16
- 防水防尘透声膜-透气帽-防水透气膜-九嘉通信科技2025-09-16
- 淄博兆瑞食品机械有限公司2025-09-16
- 南方基金(80000220)基金公司公司持仓_ 档案 _ 天天网2025-09-16
- 缠绕机、自动缠绕机、缠膜裹包打带捆扎机--武汉市美奇斯机械设备有限公司_武汉美奇2025-09-16
CONTACT US
Contact: AG官方入口app
Phone: 13800000000
Tel: 400-123-4567
E-mail: admin@youweb.com
Add: Here is your company address